“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地位的是品牌,而不是产品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异。”广告大师大卫•奥格威说。在一个品牌竞争时代,品牌开始成为涂料企业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利器,众多企业希望凭借品牌轻取市场。凭借品牌的力量,一些涂料企业成功了,但更多的涂料企业并没有逃脱失败的宿命,他们不禁自问:“品牌为何没有成就于我?”
涂料品牌遭遇“中国模式的尴尬”
“中国模式”是现在世界上最热的话题之一,也越来越被追捧,中国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为全世界制造低价产品,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。但“中国模式”背后却使中国遭遇了这样一个尴尬:据统计,中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,但具有世界水准的品牌却屈指可数,塑造的是一种“制造大国,品牌小国”形象,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,没能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。
相反的是,欧美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实现了品牌建设的同步前行。如在德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中,奔驰和宝马驶遍全球,德国制造享誉世界。当日本制造文化在全球蔓延的时候,日本品牌快速崛起,松下、索尼、丰田在世界上大行其道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骄傲地说:“在国际交往中,索尼是我的左脸,丰田是我的右脸”。在韩国新兴市场的崛起进程中,三星的顺势腾飞……这些崛起的品牌向世界传播着自己国家品牌的形象和内涵,如美国的微软、IBM、波音,代表着美国的先进科技、经济的强势地位;德国奔驰、宝马汽车代表着德意志精工制造的大国形象。
再看看中国的涂料产业,也未能幸免地遭遇着同样的尴尬。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涂料生产和消费国,涂料厂家上万家,市场上有数以万计的涂料品牌,但真正被普通消费者叫得上名字的屈指可数,著名的有立邦、多乐士、华润、嘉宝莉、紫荆花、大宝、三棵树、巴德士、美涂士、长颈鹿等涂料品牌。虽然依靠众多品牌的支撑,但现在中国的涂料市场局面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,仍然是洋品牌占据半壁江山,本土品牌难见起色,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还是那些国际涂料巨头品牌。更为尴尬的是,面对被外资品牌高高垒起的市场壁垒,其庞大的资本犹如铜墙铁壁,筑起了最为坚固的马奇诺一样的市场防线,其品牌挟资本之威力在中国市场上一路高歌凯旋、所向披靡、无坚不摧,在中国一万多个品牌中,中国竟然没有哪一个涂料品牌敢跟国外品牌抗衡。
面对这样的尴尬,反思的是,中国涂料企业在品牌上究竟陷于了怎样的困境?
涂料品牌遭遇的困境
品牌严重“超生”,定位模糊不清
目前,中国涂料企业品牌成群,都是“传统大家庭”,“超生超育”现象是常态,“独生子女”是“变态”。